古代史

导航 导航

男人屋 > 古代史 > 正文

古人“春运”同样面临“回家难”问题

来源:男人屋2017-02-03

  核心提示:在古代,由于路途遥远、交通条件所限,许多人无法回家过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现象也相当普遍。

  

  2016年12月15日,随着2017年春运火车票的开售,又一场全球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人口流动拉开序幕。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上,是随着改革开放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放宽后,中国出现的特有的社会现象。因此,从狭义来说古人是没有春运的,但从广义上来讲,从春节出现开始,春运现象就存在了,即所谓春节期间的出行。古人春节是怎么回家的?古代的“高铁”和“大巴”又是什么样的?

  古人春节也面临“回家难”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民间俗称“过年”。每年过年,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吃年饭、守岁,迎接新年到来。

  与今天一样,大家争着回家过年,便是古代春运的源头。据考证,周代出现了现代春节的雏形,古代“春运”也应运而生。然而,受自然、政策,特别是封建时代“父母在不远游”等礼俗因素的限制,古时候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太远。与今天不同,古代春运的主体并非“外出务工人员”,而是公务人士和商人。

  在古代,由于路途遥远、交通条件所限,许多人无法回家过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现象也相当普遍。

  隋代诗人薛道衡的《人日思归》有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他从北方来到南方,没能及时赶回去与家人团聚,看着南方欢快的节日气氛,自己却独在异乡,所以诗中流露出他心中无限的惆怅和思乡之情。这从侧面说明了古代春运“回家难”的现象。到了唐代,诗人王湾更是留下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千古名句。

  为了解决薛道衡、王湾这类“人在旅途”者回家过年的难题,古代官府也尽量不在过年时安排公务人员外出。而外出谋生者、经商人士,则会早早动身起程上路,避免延误了回家的时间。

上一页1/2下一页
标签:历史揭秘历史趣闻中国古代史
上一篇
“压岁钱”的由来:随北宋时一件拐卖案出现的习俗
下一篇
乾隆时被判死罪 为何重获重用异地当总督
相关推荐
惨烈围城:百姓把同胞当
蒙古帝国为何停止服征世
皇帝女儿也“愁嫁”:名
明清的限购政策:官员在
太变态!揭秘古代女子死
探秘:老子究竟是不是葬
那一夜,16个宫女带着麻绳
为什么陈桥兵变是历史上
精彩文章
多特蒙德大巴爆炸 好吓人炸药竟
杨洋张雪迎同框幸福感满满 网友
秋季女人如何护肤 日常面部的正
套头卫衣怎么搭配好看又减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