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先生的书单 字典和文学名著都必不可少
朱生豪先生的书单 字典和文学名著都必不可少
虽说阅读是一个十分私人的事情,不过,阅读量尚浅的读者还是不免会参考一些资深读者的阅读书单。作为一名翻译大师,朱生豪先生的书单想必一定具有参考价值,今天,一起看看先生的书单长什么样?
两部字典:《牛津词典》和《英汉四用词典》
为了躲避战火而栖身夫人宋清如常熟老家时,朱生豪随身所带除了牛津版的莎翁全集,就是两部词典——一部是《牛津词典》,一部是世界书局出版的《英汉四用词典》。在世界书局工作时,他曾在书信中简单记述一天的时间安排,其中就有:“七点半起床,八点钟到局,十二点半吃饭,下午一点钟到局;办公时间除了尽每天的本分之外,便偷出时间来翻译,查字典……”
朱生豪1933年从杭州之江大学毕业后,经当时上海世界书局英文部副主任林汉达面试,在此谋得的第一份生计,正是编词典。他在战时随身携带的《英汉四用词典》,其实是自己参与编纂的,所谓“四用”即求解、作文、文法及辨义。
课外读物:果戈里、乔治·艾略特、狄更斯、萨克雷、福楼拜、屠格涅夫等
除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积淀,以爱国之名从事译事的朱生豪,也如那个年代的青年一样,着迷于广泛涌入的沙俄和苏联文学,这也得益于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坛先驱大力译介。有趣的是,当时的鲁迅亦已留意到莎士比亚的作品,并期望林语堂能接过重任,而鲁迅手头正在苦译果戈里的《死魂灵》;最终实现鲁迅夙愿的朱生豪,在清苦寂寥的翻译间隙也与果戈里结缘。
朱生豪还对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小说多有涉猎。有一回趁着书店贱卖,他还入了乔治·艾略特的《织工马南》等多本,但读后始终觉得不如《弗洛斯河上的磨坊》那样感人至深。
事实上,朱生豪心中也将这些作家逐个排号:艾略特不如狄更斯,狄更斯不如萨克雷,而英国作家整体不如法国、俄国——他曾在字里行间将福楼拜、屠格涅夫称为“天才”,而英国作家只是工于局部,未成浑然之气。然而这并不妨碍他在囊中羞涩之时一次次走进电影院,观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注:即《大卫·科波菲尔》)抑或萨克雷的《名利场》——后者他还刷了两遍。
作为一名莎翁译者,朱生豪的书单中多为文学名著,这与他个人的趣味不无关系。而词典作为他的翻译参考工具也是必不可少。那么先生这份书单对各位读者是否有一定的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