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上抠出70亿元 一个纽扣12块钱
古镇西塘有一座“纽扣博物馆”,里面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古今纽扣和形形色色的制扣机器,小小的纽扣以它特有的韵律向人们述说着中国纽扣之乡“嘉善县西塘镇大舜村”的一段美丽而久远的制扣历史。
单价以毫厘计算的小小纽扣,看似是最不起眼的小生意,但一枚枚小小的纽扣却凝聚着大舜纽扣手工艺人的一份恒心。他们通过传承和创新,使从贝壳上华丽转身的一枚纽扣成就了年产值70亿元的大产业。大舜纽扣行业年生产各类纽扣1000多亿枚,相当于为全世界每个人每年提供10多枚纽扣。
走进嘉善县西塘古镇,沿着长长的计家弄走到底,左拐就到了一个隐身在老街小巷古色古香厅堂里的中国纽扣博物馆。这个博物馆里最引人注目的活动是用传统器具展示手工制作一枚贝壳纽扣的全过程。来自西塘镇大舜村60岁的陈爱忠在游客的关注下,游走在贝壳纽扣加工的四个传统制作区。
陈爱忠曾经是从事贝壳纽扣加工的一名工匠,是传统纽扣制作的老把式,随着贝壳纽扣行业的转型发展,现在他上岗成了景区的工作人员,老底子的手艺成了活的非遗展示项目。游客多的时候,老陈就会觉得特别有仪式感。他说,这些纽扣制作工具是最传统的,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如今整个西塘镇仅存一两件。别看纽扣小,工艺却不简单,制作一枚贝壳纽扣分为七道工艺。
制作过程中不仅需要脚踩让工具运转起来,还需要靠手控制力度,手脚并用,要有相当的熟练度。落料是第一道工序,多是用海贝、河蚌等作为制作原料;落料后,第二步就是磨面,用一个装有砂轮的工具把落下的纽扣毛坯表面磨平;接下去是造型,就是在毛坯表面磨出边、凹槽等形状。
陈爱忠用夹具把纽扣夹住,再把车刀推进去,而车刀的凹槽则决定了纽扣的形状。纽扣上都有孔,有孔便能将扣子固定在衣服上,打孔的工具叫打眼车。通过夹具夹住纽扣,人工转动打眼车,孔就打好了。而这样的操作,只是初步完成了一枚纽扣,后面还有去皮、漂白、抛光等工序。
传统纽扣制作技艺是嘉善县西塘镇一带世代传承的民间实用制作技艺。纽扣是衣服上的配件,传统纽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贝壳纽扣,一种是布条编织的盘香纽扣。
传统贝壳纽扣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是嘉善县西塘镇的陶云林。1956年出生的陶云林从小跟着父亲陶富云学习制作贝壳纽扣,1983年开办家庭纽扣厂,生产贝壳纽扣。2009年被列入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传统纽扣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他在大舜经营着一家服装辅料公司。
老陶告诉我们,只有在纽扣博物馆里才可以真正看到以前那种传统的设备和传统的工艺,现在大舜的纽扣企业里已经看不到了。传统的纽扣都用贝壳作为原料制作,而现在纽扣的材质多种多样,既有贝壳的,也有金属和有机玻璃的。现在的制作工艺也更加方便,通过输送带输送、打磨,尽管有些环节还是工人师傅手工制作,但大多数实现了机械化。
老陶说,上世纪70年代,他帮别人制作纽扣赚取工钱,一个月能赚二十多块钱;到了80年代,他开办一个家庭作坊生产贝壳纽扣,经过几十年的打拼,当初的小作坊已经变成了现在的大公司。如今大舜纽扣行业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者来此淘金。
在大舜村数以千计的纽扣企业里,专做高端贝壳纽扣的一家公司突出重围,成了国内知名服装品牌的合作伙伴。总经理顾永泉说,在国内纽扣生产企业产量下滑的大趋势下,公司不断增加设备和投入,大步迈入国际市场,参展了欧洲的几个国际服装佩展会。他们引进意大利进口全自动制扣机,从法国、印尼采购优质贝壳原料,制作工艺更为复杂的贝壳纽扣。顾永全的企业成功拿到了多家国内知名服装公司的订单。
一枚小小的纽扣卖到了12块钱,身价瞬间倍增百倍。在大舜“天路达”纽扣生产企业里,100多本专利证书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生产的纽扣曾被用于制作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
这是制作纽扣的自动化制扣和检测设备。西塘镇大舜村千余家纽扣企业大多数实现了现代化。发扬传统,传承经典,创新工艺,让大舜的纽扣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纽扣配衣服,人们的服装越来越漂亮,纽扣这项传统的工艺和产品也在不断地创新。这才是大舜纽扣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占据国内纽扣市场“半壁江山”的根源所在。
走进大舜村,看到的是鳞次栉比的纽扣企业和川流不息的车辆,感受到的是都市里的繁忙。这一切都在诠释着大舜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大舜的纽扣已有百年历史,纽扣已经成为大舜的代称,大舜人把这个财富故事演绎出新的时代气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捧回了“中国纽扣之乡”这个无上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