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你该防范的八大网购信用风险-商家篇
央视网消息:小编之前为大家盘点了消费者在网购中应防范的十大信用风险和十大应对措施。在提醒消费者注意防范信用风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很多诚信守法的商家在运营过程中,也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信用风险。如“羊毛党”“职业差评师”等现象的出现,就极大地破坏了网络购物的生态环境。下面,就为大家盘点商家在“双十一”网购过程中应防范的八大信用风险:
一、防范拖延货款恶意透支风险
有的消费者在网络上使用信用卡支付时恶意透支,有的使用伪造信用卡骗取卖方的货物,还有的使用“白条”、“花呗”等方式进行恶意透支。尤其是一些集团购买者的推延货款行为,给电商造成更大的资金风险。
二、防范职业差评“网购碰瓷”风险
卖家信誉度的高低是买家下单的重要依据。然而,这种评价体系在为买家网购提供信用参考、敦促卖家提高信用和服务质量评价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个隐形人群——职业差评师。一般中小卖家是职业差评师最喜欢攻击的对象,通常是相关QQ群里发出一个差评攻击任务,数千个ID闻风而动,对目标店铺进行恶意下单并给出差评,两三天内就可以搞垮一家诚信经营的店铺。
三、防范“职业打假”广告索赔风险
据2015年“双十一”监测数据显示,促销商品中出现了许多违禁广告词,主要出现的是“最”“100%”等违禁极限用语。调查显示,新广告法施行以来,不少店主遭遇顾客退货并诉诸司法行政机关,要求高额赔偿,不是因为货物本身,而是因为广告用了极限词。
四、防范物流损毁责任转移风险
国家邮政局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双十一”当天,主要电商企业全天共产生快递物流订单4.6亿件,同比增长65%。海量快递在短时间内汇集,让中国各地的快递物流行业承受了巨大压力,频频爆仓。有的货车司机反映,平时从卸货到装货只要20个小时,但“双十一”期间却要等两三天才能卸货,返程装货还要再等两三天。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货运业务,同时也很容易让消费者对物流业的不满和投诉转嫁到电商身上。
五、防范“黑手买家”恶意退货风险
网购平台承诺退货退款本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是却被“黑手买家”当成了生财工具。《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网购可以享受7天内无理由退货,但有的消费者借此在第七天的时点把用过的商品退货,这无疑大大增加了电商的经营成本。特别是一些滥用“后悔权”的恶意退货者,更是让电商企业苦不堪言。
六、防范专业“炒信”恶性竞争风险
消费者选择商家的判断标准之一就是“好评率”,这也使卖家们对“中差评”心存忌惮。差评率不仅仅来源于“职业差评师”,有的还来源于部分同行的恶意竞争。近几年滋生的“炒信”行为与此密切相关,有些信用不够的商家,通过批量创建账号、虚构交易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信誉度,这种不公平竞争行为,不但是对消费者的欺骗,同时对所有诚实守信的商家也是一种无形伤害。
七、防范“假付款”巧骗货风险
“假付款”主要存在两类情况:一是消费者利用到账时间差实施“假付款”,此类骗术多针对于“货到付款”类型的购物方式;二是利用假转账截图骗取网络商家发货,此骗术是消费者拍下商家的商品后,运用“科技手段”自制一个“买家已付款等待卖家发货”的电脑截图,然后不断催促商家发货,不少商家看到这类截图,可能就不假思索和验证直接发货了。
八、防范假冒授权非法获利风险
在“双十一”电商掀起购物狂潮的同时,一些违法犯罪分子也看准这个时机,他们利用授权、评级等理由引诱商家上钩,假冒电商平台工作人员,通过交付保证金、更换支付方式、获得网银授权等手段博得商家信任,从而行骗。
需要提示的是,以上各种潜在风险已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失信行为重点监管监测名单,消费者和商家如遇到上述问题,可向相关职能部门、各地方政府信用建设主管部门、“信用中国”网站进行投诉。
注:以上内容源自中国改革报《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双十一”预警报告》,图片源自网络,由“信用中国”综合整理。